No.64 │ Jan. 2017
訂閱基金會分享誌
感謝您的分享與祝福,陪伴著我們向前邁進
隨著天候變冷,我們又邁入了新的一年。一如以往,2016年一樣是充滿無限的感謝,不論是對每一位分享書籍的捐書者,或是長期在第一線努力推動閱讀的深耕教師們,又或者是那些陪伴著高中生璞玉們邁出腳步的夥伴,當然更少不了每個月兩次在物流揮汗理書的志工們,謝謝你們陪伴著基金會一起成就了這些美好。在邁入新的一年的此時,讓我們透過基金會同仁的角度,來看看這些伴隨著他們度過一年又一年的計畫,帶給他們什麼樣的感動與收穫。

了解自己是誰,才能往對的方向去/欣瑋
2016年寒、暑假,我們為來自地區相對偏遠的高中生舉辦了一系列的營隊,有機會接觸到來自全台各地的學生,我發現不管是來自哪個縣市、地區,同學們普遍面臨相同的問題,似乎是過去的我也曾經歷過的:對自己沒自信、擔心同儕的看法、不夠了解自己、沒有想過未來要幹嘛……,在平時匆忙的生活中,課業占據了所有的時間,所剩無幾的片刻多半想好好休息,在上網、滑手機、看電視中虛度,儘管正處於最能廣泛性探索的青少年階段,卻不得不受制於因課業而扭曲的生活型態,雖然我自己也是這樣走過來的,但總覺得時代已經不一樣了,為何年輕人所面臨的問題還是一樣呢?

在營隊中我們有機會聽了許多不同行業工作者的故事,聊聊如何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過程中經歷了哪些失敗與成功,學員們也花很多時間思考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生活中想改變的是什麼,這些都是平時不會停下腳步想的。還有學習認識自己的肢體和聲音,身體無時無刻跟著自己,但多半時候我們只用腦袋過生活,忘了身體是一個整體,如果沒有有意識的去運用其他肢體部位,就像行屍走肉一樣,非常可惜!我很慶幸能與同學們一起經歷這些課程,也為這群年輕生命感到高興,能在這個階段仔細思考關於自己是誰、未來要往哪裡去,以及能聽到那些成功者背後的辛苦歷程,真的是非常寶貴的經驗。


有學員說「這個營隊幾乎就是把我重塑了!真的是給15歳快16歲的自己最好的禮物了!」如果能夠回到我的15歲,很想告訴當時的我,在忙碌的課業之餘,要常常停下腳步想想,學習和自己對話,問問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試著更加了解自己,不要與別人比較,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就是別人做起來很困難,但對自己來說很簡單的事情,要花時間認識自己的天賦。這些人生的大哉問甚至是要花一輩子去思考的,因此也想鼓勵現在正值國、高中階段的同學,早一點開始,可以幫助未來的求學和就業更符合自己的本質,了解自己是誰,才能往對的方向去!

愛與關懷,永遠會勝過名師的閱讀技巧,唯有這樣才陪著孩子未來的路好好走/姿瑩
在寒意漸起的一月,17所各地的深耕學校們都陸續迎向本學期最後一本共讀書的操作了。每次看著老師們興致勃勃說著:「這次的閱讀課又和孩子玩了什麼新把戲、想著下次還能多給孩子點什麼…」,甚至,不記得從何時開始,我們與深耕老師們像老朋友一樣,也會透過社群訊息,聊著被孩子感動的某些事件(自然也會爆料著某某又在閱讀課玩了什麼花樣),或是最近班級裡流行著哪本書,值得推薦給我們可以考慮放在共讀書單中…等等。

這一切因為孩子每一次進步而竊喜的分享,都讓我們真切的相信老師發展出來的陪伴關係,其實早已遠超過那些所謂的(名師)技巧了。我們看到的是那份身為老師的天命,從不放棄對孩子的努力,又一直提醒的要放鬆自己,那個微小又巨大的力量!

每年四月,當我們一一走訪評估新學校洽談合作時,即便老師們都願意透過「班級共讀」與孩子達到更多的陪伴,但只要開始提到:非都會區的孩子普遍沒有閱讀習慣與耐性、文化/生活經驗與內在動機不足、沒有家庭支持的閱讀友善環境…等等因素作為前提後,「閱讀程度不同,全班要怎麼一起共讀?」、「學校活動已經好多了,我怕耽誤正課進度。」、「中低年級識字量不足啊!」、「已讀不懂或讀完就忘怎麼辦?」、「我們需要評鑑嗎?不然如何檢視閱讀成效?」…這些都是第一年合作老師會隨之提出的問題。

但是很有意思的是,慢慢的我們從第二年、第三年合作老師的分享中開始聽到彼此鼓勵的聲音:「即便烏雲下一次很快又來到,試試看也許下次雲層比較薄;沒關係!下場雷陣雨,雨後也會放晴的,說不定來個驚喜:哇!有彩虹呢!」然後大家開始觀察:「到底班上的孩子喜歡什麼樣的書?」,甚至有老師願意每個月花一千塊買書放班級書櫃,同學們也開始期待月初老師拿到薪水,積極的開書單要說服老師添購,更為了不被禁止課外書而願意好好學習、更主動閱讀更多元的書!這些都是真實發生在班級內的故事喔。


確實,很多時候先入為主的做不到,其實只是還沒有找到適合班上同學的共同語言和閱讀模式。「深耕計畫」不是帶給師生壓力的枷鎖,因為真的可以有太多好玩大膽的延伸活動,透過全班的討論進行對話,可以學會同理、尊重差異、接受更多元的觀點,並且找回好奇心和想像力,來跨越文字的高牆。

在閱讀陪伴和引導的過程,我們不要求孩子有聰明絕頂的頭腦,或是能說出金科玉律的嘴巴。甚至,當孩子們太「例行」的依順著老師期待「給答案」、說不出(或不願意說出)自己真實想法和感受,而產生自我欺瞞的時候,這才往往是大人們最該憂心的現象。

嘉義縣大有國小的倍如老師(二年級班導)曾在跨校經驗分享時提到:「我不想將孩子分為優讀者、弱讀者,我只想選擇適合我們班的方式讓閱讀如流水般持續運轉,填補的也許會是一塊我們忽略到他們內心失落的一塊拼圖,甚或是照亮他們心中那塊黑暗。」「深耕計畫」的老師們真的無需壓著孩子對照著進度,從頭完整讀完一本文字書。哪怕其中只有一本書的一段劇情、一個角色、或一句話,能讓孩子呼應到生活,加上有著老師們的肯定,這就是引領孩子在探索世界的原動力、這就是一堂很值得喝采的閱讀課!

有些事不做不會怎麼樣,做了會很不一樣/姳諼
在2016年7月以前,只聽說誠品好像有個基金會在推廣閱讀,看到工作介紹上寫「需頻繁出差」,我心想「我也很愛看書、又可以去各地推廣閱讀…不錯阿」就按下送出履歷,在此之前我真的沒想過這個只有5、6個人的基金會正在做的、想要做的事可以這!麼!多!

深耕計畫負責閱讀資源匱乏地區的校內閱讀紮根,僅有一個同仁主要處理年復一年18所學校的選購書、師生的各種學習/研習活動,而我的任務是接手規畫研習活動,另外因應深耕計畫即將有合作期滿「畢業」的學校和老師,如何讓這些認同閱讀陪伴的優秀夥伴以新的方式持續參與、並且擴大深耕。

從大研習開始第一次接觸這群在偏鄉深耕閱讀的老師,我真心感受到閱讀之於城鄉是如此不同!即便是六年級的程度,可能連把一本書看完的能力都沒有!而這群老師是如何用盡方法、陪著用畫的、用演的,就算不看也能體驗故事情節,讓孩子開始「不討厭書」。開始造訪學校之後,聽更多師長在面對事務繁重、教育體制…等等拉鋸下,是如何力保孩子擁有更多多元閱讀的機會;透過閱讀,發現孩子生活中的問題,從一張地圖中看出孩子的自信或是膽怯,再陪著他們一起解決、成長;藉由閱讀陪伴孩子的心,讓學業也許不盡人意的有機會發掘課業以外的精彩,讓愛書的孩子有機會看到更多不同的世界…這一切的一切都在沒有誠品書店的偏鄉,靠著一群對閱讀有熱忱的教師而真實發生著!


有朋友聽了我對工作的介紹問說「但是你們投入這麼多書、活動、講師的成本,根本就不知道10年以後這些人會變怎樣阿,這樣符合成本效益嗎?」半年前我可能會摸著頭回說「真的欸…感覺不太划算。」但是看著這些老師的微笑、孩子眼裡的光芒,現在我可以告訴你「笨蛋!教育不是這樣算的!」閱讀、教育的投入的確不是立竿見影,其中的感動、心酸不是身在其中的人也很難體會,可是教育不是本來就是這樣的嗎?我所認識的深耕計畫相信的是一個機會,相信給一點養份不知道什麼時候種子就有機會長成大樹,相信有這麼多老師願意付出支持、就有更多機會讓更多種子長成大樹!

新的一年我們將嘗試在深耕裡做些不同的延伸,未知的結果當然讓人既期待,BUT,套句老派的廣告台詞「有些事不做不會怎麼樣,做了會很不一樣」深耕計畫就是如此!而且…我們有工作狂同事們、半夜處理校務還迫不及待回信分享孩子故事的熱血老師們(看到發信時間23:00默默流兩滴淚)、看到書就活蹦亂跳點滴成長進步的孩子們…我相信只要多一個機會打開書、改變就有可能發生!只要做了就一定會不一樣!

理書,不僅是書籍整理體驗活動,而是公益及付出/奕儒
還記得去年最後一場理書是我的處女秀,當時一位第一次參與的志工對我說,他發現我們的理書活動非常有制度,也很意外居然有這麼多的細節,舉凡書籍的篩選原則、生產線的作業方式,甚至簡報有趣的順口溜:「寧可不蓋,也不要破壞」,這些都不是一天兩天可以立即展現的成果。聽到這番話,耳邊「知音」二字不斷迴盪,要不是當時還是中午午休時間,我真想加碼介紹基金會還發展出獨有的「理書拳」。

回想起剛進入基金會工作的第一周,我內心的小劇場其實都在吶喊:天阿,好多細節!從申請單位的把關、如何使理書流程的流暢、到與物流及志工夥伴的默契培養,都有許多值得多加留意的地方,而每一個環節都是為了建立長遠、深厚的關係而努力,同時也教會我:當心意到位,剩下的事情就能迎刃而解。當天的回饋給了我一劑強心針,也知道自己正乘載著過往累積的經驗繼續向前,為了能夠清楚傳達基金會所重視的理念,以及照顧每位參與者願意付出的真心,理書活動也持續在精進,除了讓送出的書籍更能符合申請單位的需要外,也希望能一次比一次更順暢。


若要問第一次、第二次甚至第三次參與理書活動者的感想,我想不外乎是很累、手都黑了,全身也髒兮兮,腰跟腿還有些痠痛,但最後都會補上一句:可是我覺得很值得。這是在我實際參與理書活動前,是完全沒辦法體會到的事,更重要的是,讓我知道「理書,不僅是書籍整理體驗活動,而是公益及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