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基金會電子報分享誌 前往基金會官網
用「閱讀」和孩子走過那段風暴期
近期活動預告
閱讀分享書籍需求
調校之後的巨大衝擊,
一群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孩子
這些想法,在2014年遇到了巨大衝擊。

那一年,我如願調回家鄉台南,遇到了一群特質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孩子。這個班級的原任導師調校,我從八年級開始接,開學前便聽聞了他們各種「豐功偉業」,我天真地認為,只要依照以前的經驗,把班級的閱讀風氣帶起來,整個班級就會改變。第一個學期,我一樣請學生帶書來分享、建置班級書櫃,接著一樣推晨讀,一樣在閱讀課認真設計課程,提問學習單、課堂小組討論、閱讀筆記本、角色扮演、閱讀小學堂……等,絞盡腦汁想要他們體會到閱讀的美好,但實際上卻經常必須中斷課程處理秩序、常規、霸凌、情緒、人際、親子衝突、拒學、課業……等問題,我的課總是得拿來處理班級問題,好不容易處理到一個段落,迎面而來的便是考試進度壓力。為了應付段考,我不得不挪用閱讀課來上課本內容,在成績單面前,我還是必須趕課、寫考卷、檢討考卷,然後告訴(催眠)自己:至少我做完最基本的課內教學了,帶閱讀太困難了,佛渡有緣人,或許我就是跟他們無緣吧。每個孩子各自不同的「狀況」,讓我這求好心切的「後母」疲於奔命,和孩子們關係既緊張又惡劣,這個班級給我的挫折,變成了讓我逃避的最佳藉口。

只是,心裡還是有個微弱的聲音:真的要就此放棄嗎?難道老天爺安排我來帶這個班,是要我來放棄他們嗎?自己明明知道,這些孩子展現出來的行為問題,其實都是一個個求救的訊號,身為老師沒有辦法為他們解決每一個困難,但只要他們有了閱讀能力當朋友,就能為人生找到更多的可能。這群孩子也讓我體認到一個事實,對於沒有閱讀習慣、沒辦法靜下心來閱讀的孩子,當閱讀變成一種「課程」,閱讀的樂趣便打了折扣,尤其面對一生下來就是「數位原住民」的「滑世代孩子」,他們最熟悉的書可能只有臉書,手機裡有太多足以分散注意力的新奇事物,要每個孩子在課餘時間主動打開書本,主動閱讀,實在是太理想化的目標。身為老師的我檢視自己,一週閱讀的時間和滑手機的時間比例有多少?如果連我都會選擇手機而擱置書本了,又怎能怪學生不閱讀呢?孩子就是不會閱讀,才需要老師去引導呀!

什麼是更好的方法?
就從簡單而務實的步驟開始吧!
不能撒手不管,就必須找更好的方法來面對。之前的目標太理想化,那麼,第二學期我們就從簡單而務實的步驟開始吧!無法在課堂上好好討論一本書,那就化整為零,從短篇的故事讀起。我想起自己國中老師曾經推薦了王鼎鈞先生的《開放的人生》,要我們自己讀,國中時候很多內容讀不懂,但年紀越長越能體會其中的深意,雖然有些篇章對現代的孩子而言可能過於說教,但這本書的好處是篇幅簡短且文字深入淺出。較長篇的文章,則節選吳念真導演的《這些人,那些事》,以及凌性傑老師、楊佳嫻老師主編的《國民散文讀本》。這些篇章雖然較長,但都是真誠動人的文字,只要能觸動心弦,自然就能一個字一個字讀下去。每週配合班級的狀況,選擇適合的內容,貼在聯絡簿當作週記作業,學生不用寫心得,只要畫重點句、圈生難字就好。這麼沒有壓力的作業,班上的小猴子們倒是應付得不錯,至少還是有把文章看完,慢慢累積,批閱時偶爾也會看到一兩句「眉批」,無論是贊同或反對作者,都是學生做為讀者與作者對話的紀錄,這比改到一張100分的學習單更令我驚喜。

課堂上,若是直接把書發下去,總是有許多人原封不動塞進抽屜,直到要討論的那節課才從抽屜裡原封不動地挖出來,這學期,決定從可以一節課讀完的繪本開始。

上一頁 2 下一頁
基金會資訊列
聯絡我們 誠品基金會官網 誠品基金會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