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宇宙/彰化縣勵志中學

2024/08/14

撰稿:丁鳳吟(曾任勵志中學國文科教師)

作為國文教師,曾經管理經營圖書館,我始終相信,「閱讀」讓學生的生活得以掙脫形體和現實的限制,在不同的領域穿梭,思索的靈光將迸發無窮無盡延伸的小宇宙。

而在矯正學校內,是否也如此呢?答案是肯定的。當然,一半以上學生在過去的家庭背景和學習環境中可能不見得有機會養成規律的閱讀習慣,但透過校內課程、圖書館活動和多樣的藏書,他們得以嘗試、得以探索,透過閱讀不同的書籍,拓展知識領域、鑽研感興趣的課題,以及去回應自身的困惑並修補內心的創痕——從旁觀察,每一個因為青春狂飆和生命迷途而來到這裡的學生,其實都有敏感多思的心靈,悲喜、溫柔、善良與同理……其實和所謂「常態」體制下的學生們,沒什麼不同。

因此,非常感謝誠品文化藝術基金會一直以來,致力於推廣並提供優質的閱讀資源。每次收到寄送到校的書籍紙箱,帶領著擔任圖書館小幫手的學生一箱箱的開啟、清點、黏貼書標、安排上架……過程中,學生總是迫不急待的問:「什麼時候可以借新書呢」?並在整理後和同學分享新到圖書有哪些、期待著班級到圖書館的閱讀寫作時間。

透過閱讀,儘管矯正學校基於戒護安全考量的實體壁壘依舊,學生們卻擁有了另一道看向世界的出口。

但同時,閱讀的影響和改變,也絕非一蹴可幾。一年、兩年……學生們從空餘時間發呆,到主動在課後借閱書籍、閱讀書籍;透過書腰和折頁,進一步收集同系列、作者或主題書單,推薦學校購買或詢問師長、與師長討論(甚至有時下課時間還不太夠呢)。雖然潛移默化需要時間,但朝夕相處,作為教師,我總是能看到他們一步步地有了轉變——變得會討論、會分享、會推薦自己覺得很讚的書給同學(曾經有國文小老師還跟我聊到,有一本書他看完後,覺得室友很需要,立馬借給他)。這些看似細瑣的平凡日常,對於很多學生而言,或許都是第一次、也都不容易。

以下文字,節錄自一位學生J的散文作品。J曾擔任圖書館小幫手一學期,喜歡唱歌、也喜歡寫作短句和小詩:

「我以為,至今十九歲所經歷已是他人一生不止。環島的海讓四季有風,機車奔馳在濱海公路,有熾烈艷陽和刮骨寒涼,防風外套一陣陣氣流灌入鼓起,就擁有了翅膀——擁有了翅膀就能前往遠方嗎?遠方沒有邊界,而我是否能選擇在哪裡降落?」

「西部的天空,比臺東多了一層灰濛,站在技能訓練區二樓圖書館,全校視野制高點,我確定。」

「圖書館小幫手的工作重複規律,我將一張張條碼和索書號貼紙切齊貼上封底和書背,冊頁有毛邊,再以膠帶細細修補。指腹摩娑書頁邊緣,有『沙沙』的聲音,和帶動神經元的輕微顫慄。編目、上架,每一個書櫃空隙被逐一填滿,圖書館的角落布置我一手包辦,暖色系的明信片錯落點綴,因為圖書館管理老師相信我的美感直覺。」

「每一本書都是一個宇宙,跨越時間與空間,過去、現在與未來。三毛筆下的啞奴,身體雖不自由,但心是自由的。」

儘管閱讀潛移默化的影響力,不見得能化為具體且閃耀的數據,但是它深入人心,不在當下顯現,卻成為歲月長河中的一縷伏脈,在某一個情境、每一個時機喚起記憶,一句話、一個畫面,讓人豁然開朗、覺得被理解,而能繼續走下去。

發布日期

114-01-13

最後更新日期

114-04-23